东北二人转有什么特色
发布时间:2025-07-08 作者:
东北二人转,史称小秧歌、双玩艺、蹦蹦,又称过口、双条边曲、风柳、春歌、半班戏、东北地方戏等。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东北二人转对多种戏曲都有影响,评戏就是其中之一。评剧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成分,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,抒情性强,流畅自然,乡土味浓。
简介
东北二人转,亦称“蹦蹦”,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。最初的二人转,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(俗称“小秧歌”),后来,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,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,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。
在原来的东北秧歌、东北民歌的基础上,又吸收了莲花落、东北大鼓、太平鼓、霸王鞭、河北梆子、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。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。在民间中流传着'宁舍一顿饭,不舍二人转'的说法,可见'二人转'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。
特色
二人转的演出形式,有'唱大车店'、'唱秧歌会'、'唱茶社'、'唱屯场'等多种,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'唱屯场'。每年秋后三大时节,挂锄,冬闲,都有'唱屯场',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:
'打通':指秧歌锣鼓的头鼓,二鼓,三鼓来招引观众。
'三场舞':丑角上场喊'要想卖,头朝外,船家打浆划过来',以此引旦角上场,两人共舞'三场舞'。
'喊诗头':'三场舞'后,旦角下场,丑角'起霸'接'喊诗头'。'诗头'类似戏曲的'自报家门'或'定场诗',多数'诗头'与正剧无关,只是为了静场。
'说口':旦角上场,与丑角'说口'。'说口'可分为零口、定口和套口。'零口'是演员见景生情,逢场做戏,现编现说的口语;'定口'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,包括交代情节,人物对话;'套口'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。
'唱小帽':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。
'唱正文':演员用唱、说、做、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。
表演手段
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。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,边说边唱,边唱边舞,这是名副其实的'二人转';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,称为单出头;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在舞台上唱戏,这种形式称'拉场戏'。
音乐唱腔
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,素有'九腔十八调,七十二嗨嗨'之称。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,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,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,其中包括胡胡腔、喇叭牌子、红柳子、抱板、三节板、文嗨嗨、武嗨嗨、大鼓调、大救驾、小翻车、哭糜子、大悲调、五字锦、压巴生、靠山调等。